2019年12月9日,我們在張院長的帶領下考察了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隸屬于廣東省教育廳的公辦全日制工科類普通高等職業學校。我們考察的是學院的北校區,其位于職業教育氣息濃厚的廣州鐘落潭高職園區;校園總面積達807畝,校舍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學院黨政辦主任余少杰在校門口迎接我們,坐在校園觀光擺渡車上,我們感到很溫暖,這也是校園文化的折射,處處體現人文關懷。
我們考察的第一站是汽車學院,汽車專業是機電學院最早開設的專業,后發展成學院最具特色的專業。以汽車專業為核心培育了相關延伸學科。廣東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的鄭偉光院長早早在汽車學院門口迎接我們,鄭院長平易近人的態度讓我們很感動。
學院設有先進制造技術學院、電氣技術學院、汽車學院、計算機與設計學院、電子與通信學院、經濟貿易學院、物流學院、外語商務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和體育部等十院一部,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開設專業44個。學院建有國家級示范專業點1個,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專業2個,國家骨干專業10個,省級示范專業3個,省級重點專業8個,省級一類品牌專業2個、二類品牌專業9個;擁有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2門。
學院堅持走質量、規模、效益協調發展之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教學改革,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綜合效益。
學院重視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通過設立創新創業學院,繪制雙創人才成長地圖,幫助學生“開發個人潛能、實現自我價值、讓自己更出彩”。近五年,學生獲得創新創業類比賽國家級、省級獎勵237項、省級立項項目14項,其中國家級獎項33項(含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省級獎項148項(含特等獎9項、一等獎27項)。學院獲“攀登計劃”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專項資金立項項目19項,資助經費達44萬元,2017年資助經費總額排名全省第一,2018年排名全省第二。近三年,學生創業成功案例有39個,創新創業項目成功孵化,成立公司的有12項。
辦學定位: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致力于在“機電領域”培養具有時代特征、適應廣東產業發展所需的具有創新意識的一流“新工匠”。是國家“數控技術應用”和“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領城技術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院校,“機電”特色鮮明。
學院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堅持培養具有自我管理、自主學習、自勵成長能力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批“實踐能力強、行業品質優、崗位適應快”的優秀畢業生被國內知名企業錄用,就業網絡主要輻射珠三角,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始終穩定在98%以上,基本實現學生有尊嚴更體面高質量就業。學院堅持以“工匠精神”為引領,依托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站,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畢業生雙證書獲取率100%,獲高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率達到42.24%。
學院實施“開放辦學、協同創新”的發展戰略,廣泛開展國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深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與“一汽大眾”、“捷豹路虎”、“美的”等知名企業實現了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358個,擁有國家級實訓基地5個、省級8個,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3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國家級仿真實訓中心1個,國家級公共實訓中心1個,廣東省首批省級協同創新發展中心1個,首批省級協同育人平臺1個,省級以上校外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10個,2015年成為國家首批100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之一。學院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達1.56億元,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創新創業、產品研發、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等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
學院實施“導師團隊制”、“高徒計劃”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學院圍繞提升學生就業核心競爭力,全面推行“產學結合建專業、工學結合塑能力、校企結合搭平臺”。
考察反思與啟示:對我校進行內部質量診斷并提出改進措施。
??? 一、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度有待進一步加強。
措施:通過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來改進與加強。
(1)做好畢業生就業質量跟蹤工作。
建立和完善畢業生發展跟蹤系統,對就業率、專升本率、自主創業率、就業分布區域、各專業月收入對比、專業相關度、學生就業滿意度、職業期待滿意度、學生工作滿意度、學校整體認同度、雇主滿意度、畢業三年后晉升比例進行認真分析。
?? (2)發揮優秀校友們的作用。
盡快啟動成立校友會,發揮優秀校友們的作用,“校友會”是一個情誼性的群眾團體,它可以發揮出多方面功能:1、幫助、鼓勵校友做好本職工作;2、為本地區創造社會效益;3、協助母校對在校生進行思想教育、教育教學服務;4、加強同海內外校友的聯系開展科學技術交流;5、組織各地校友會支持母校工作等。
(3)加強校企深度合作。
以畢業生為橋梁,以工學交替為切入點,加強校企深度合作。開展以“兩個對接、三個一體化”為實施綱要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計劃,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一體化、人才培養與校企合作一體化、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一體化。對畢業生做“預畢業”專項培訓,即在畢業的前就請企業來學校宣講企業的文化、崗位要求標準等,對有意向的學生進行專項教學,由企業來提課程要求,學校來實施,這樣給企業輸送精準對接的畢業生。學生提前進入企業準員工角色,校企雙方通過相互了解,雙方初步建立信任,實施文化融合,學院和企業聯合人才培養,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降低企業用人風險,讓學生、學院、企業三方面受益,預就業讓“學生更加體面,更有尊嚴,更高質量地就業”。
??? 二、核心專業不突出,專業動態調整緩慢。
措施:打造以“能源”為特色的精品專業,如風力發電專業,新能源汽車專業。整合資源培育核心課程,制作一批精品課件,培養一批高水平教師,建設實訓中心,建設幾個相對穩定的校企共建課程,校企共同建設“職業技能鑒定中心”。
??? 三、創客,微課,工作室等微創新教學模式有待突破。
措施:一方面成立“興趣小組”,專人指導,分層次有針對性教學。另一方面依托學校現有社團,提高社團活動水平并與創客和名師工作室結合起來。高校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中最豐富、最活躍、最動人的一道風景。高校學生社團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展示能力的平臺,通過活動的參與,學生在這里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并得到極大的鍛煉和成長,自身的綜合素質也會有很大的提高。社團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也很容易和創客及名師工作室結合起來。值得注意的是必須有專人指導高水平定位發展。
四、“以賽促教、以賽促學、學賽結合”幾乎為零。
措施:組建“雙師型”教學團隊,一方面,引進企業工程師、技術人員來優化教師結構,對學生的實踐操作進行全方位指導;另一方面,安排教師去企業掛職鍛煉,以此來提升師資隊伍的綜合水平。組建時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盡可能將年輕教師與資深教師組合在一起,使得創新精神與豐富經驗相互彌補、相互碰撞,激發教師教學積極性。
搭建校內大賽平臺,跨專業跨學院組隊參賽,擴大學生的參與面。一方面把綜合性比較強的大賽進行項目分解,實施“項目式教學”,將競賽項目融入到日常教學中,采用分組競賽形式來考查學生完成任務情況,讓學生都能參與進來。另一方面,舉辦校級比賽以實現好中選優。這樣既能選拔出優秀學生代表學校參加自治區及全國性大賽,又能讓學生一起學習,互幫互助,共享知識與技能,共同進步與提高。
1、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大賽,舉辦這些大賽的目的都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自身就業競爭力,能夠被用人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
2、以課程“項目化”教學為中心,由專業指導教師和學生組成項目訓練隊伍,把學生在各類專業相關課程教學活動中必須掌握的各項基本技能、專業技能應用于訓練。學生通過參加各項技能大賽,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反思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不斷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加強薄弱環節的訓練,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從而達到“以賽促學”的效果。
3、為了更好地配合各項大賽的進行,教師必須努力提升自己,進一步拓展專業技術領域,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團隊協作和臨場應變能力。通過參賽學生的表現情況和比賽結果,反思自身教學的方式方法是否存在問題,從而提升教學的實用性和針對性,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達到“以賽促教”的效果,實現教學相長。
4、制訂有針對性的、更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根據相關企業的用人標準中對各類專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技能要求,重新規劃、調整教學課程,使相關課程開設時間與競賽時間相銜接,制訂鮮明的且有針對性、導向性、更為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
??? 五、校園文化建設有待完善。
措施:校園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血脈和力量源泉。統籌推進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境文化建設,力爭形成自然環境優美、人文氛圍濃郁、辦學特色顯著、精神家園和諧的文化形象,使我們學校成為融創新精神、人文情懷、文化品位為一體的文化傳承創新陣地,成為師生具有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的精神家園。打造校園文化精品活動,深化優秀文化品牌建設,促進校園文化繁榮。我們要利用一切宣傳工具(網站、報紙、榮譽墻等)大張旗鼓地表揚優秀員工,樹立標兵。不表揚好的,就等于承認壞的。要讓每個員工了解學校的價值觀!讓每個員工認識到學校崇尚英雄和高水平人才,反對混日子碌碌無為的庸人。校園文化建設與黨建、團建工作結合起來,校園文化建設與團委工作及學生社團結合起來,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網站建設結合起來。學校校園網作為學校門戶網,師生活動的平臺,應該加快建設并高水平管理,及時更新。
其有以下功能:
1、作為學校的宣傳陣地。及時發布學校的活動情況,介紹宣傳學校的優秀師生,介紹學校的辦學理念宗旨,展示學校及師生獲獎情況等;在當今互聯大潮背景下,許多情況下人們會自覺搜索網絡獲取信息,尤其是學生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一定會通過查詢學校官網來了解學校的。
2、作為學校信息發布中心。學校的通知、公告及時發布在網上,讓全校教師及時了解,方便學校工作的開展;
3、師生的資源庫素材庫。校園網區別其它網站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為教育教學服務,資源庫的建設尤其重要,只有建成方便、快捷、實用、豐富的資源庫。讓師生能找到各自需要的資源,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教育教學,有利于教師學生的成長。
4、師生思想交流的陣地。校園網應該具有交互性,讓師生在這個平等的交流平臺發表意見、交流思想,促進師生關系、領導與教師關系的和諧發展。進行教學討論,碰撞思維火花,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5、視頻點播功能。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主要工作,而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優化課堂結構,就需要我們觀摩優秀課例,反思、比較自己的課堂教學。視頻點播能很好地幫助教師學習優秀課例,反思自己的課堂實錄,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藝術,提高課堂效益。
6、作為師生展示的平臺。校園網建設應該是師生展示自身特長的平臺,如師生優秀文章、書畫作品、電腦作品、手工制作、課件展示等。以激發師生創作熱情,成為師生自主學習提高的重要動力。
7、大型院校網站還應是師生互動、網絡教學的平臺。可以通過網站現場互動,探討問題,解決疑問等。總之學校網絡建設可以積淀學校的文化,應引起高度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