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正在快速變化,今天教的知識幾年后可能就會過時,誰也不知道學生們參加工作時的世界是什么樣。因此,課程改革進一步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重點不再是傳授哪些知識,而是幫助學生培養自我學習、適應環境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新課改的核心是從“學什么”到“怎么學”,強調學生“學”比教師“教”更重要。課改對學生的發展目標是:學會思考與學會學習的素養,文化融合與互動表達的素養,自主學習與自主管理素養,多種環境或模式下的識讀素養,信息與通訊技術的應用素養,創造與創業素養,積極生活適應可持續發展未來的素養。要更新基礎教育的學習方式和環境;引進新式教學法,使數字化和新式教學得到廣泛應用;數字化學習環境促進學習風格多樣化,鼓勵人們不斷學習新知識;加強基礎教育整合建設,推動校園文化改革;實施數字化課程,把學校打造成所有學生的學習社區;推動學校體育運動項目,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出臺師資培訓和職業繼續教育發展規劃。
“新課改不僅要讓學生接受信息,還要讓他們理解這些信息的重要性。”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突破學科界限的“現象教學”,比如,“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就涉及地理、生物等多學科知識,這就更需要現象教學,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課程可以是書本或課本學習,也可以是行動式的學習,更多的隱形課程存在于每天的生活中。但為了學生更好地發展,尤其是圍繞學生七大素養,這些傳統的課程也要融入新的時代浪潮進行改革。
?
?
?
宣傳部? 摘自教育報
2016年1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