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各項事業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體制改革成為高等教育各項改革的關鍵。改革的總目標是:理順政府、社會和高校之間的關系,建立和完善政府統籌規劃和宏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新體制。經過幾年的努力,高等教育在辦學體制、管理體制、投資體制乃至高校內部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進展。
????21世紀是人類更多地依靠知識的創新、知識的創新應用和可持續發展的世紀,世界進入了全球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在以高新技術占主導地位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發展就是高新技術的發展,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知識產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高等教育必須不斷深化改革以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合格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態勢和我國經濟與社會跨世紀的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及人才的培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江澤民同志在慶祝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大會上提出了一流大學?“應該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型人才的搖籃”,?為了培養出大量的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我們要創建更多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教育應向更加綜合化方向發展,?應更加社會化,應重基礎,鼓勵創新,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總之,知識經濟時代需求多元化的人才,?我們培養人才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21世紀中華民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是否能占有主動權的大問題。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高等教育只有進行改革,?培養出知識經濟時代所需人才,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知識的發展關鍵在科技,科技的發展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培養在教育。全球信息化、經濟一體化和新一輪的技術革命對人才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國的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出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才能適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而對于現在,教育的關鍵就是創新!
????所以,創新成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題,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路徑就要向創新發展!
????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的錢學森在去世的時候就問了一個關于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問題:“為什么我們的學??偸桥囵B不出杰出人才?”是啊,為什么呢?在抗日戰爭期間,國內各大高校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遷移到昆明過著艱苦卓越的生活,那時依然能培養出現在這些老一代的杰出的創新性人才,可是現在呢?
????錢老在去世錢也以加州理工學院就談論了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問題。
????“我認為這是我們國家長遠發展的一個大問題。國家都很重視科技創新問題,投了不少錢搞什‘創新工程’、‘創新計劃’等等,這是必要的。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創新思想的人才。問題在于,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東西,受封建思想的影響,一直是這個樣子。我看,這是中國當前的一個很大問題。今天我們辦學,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
????我回國這么多年,感到中國還沒有一所這樣的學校,都是些一般的,別人說過的才說,沒說過的就不敢說,這樣是培養不出頂尖帥才的。我們國家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你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于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科學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我們知道,沒有說過的東西,我們就不知道。所謂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給這些學者、教授們,也給年輕的學生、研究生們提供了充分的學術權力和民主氛圍。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都可以充分發表。學生們也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不同學術見解,可以向權威們挑戰。鼓勵那些理工科學生提高藝術素養,科學上的創新光靠嚴密的邏輯思維不行,創新的思想往往開始于形象思維,從大跨度的聯想中得到啟迪,然后再用嚴密的邏輯加以驗證?!?
????一位科學老人的逝世,他對這個國家和民族的赤誠相問,衍化成我們綿長的思索,而真誠無疑應該是后人緬懷的起碼前提。錢學森把他一生最精彩的部分都獻給了這個國家,他沒有理由不關心這個國家的去向和前途。當我們民族的智慧足以向月球邁步,如何“出大師”這樣的問題顯然不應該在智力范疇內去讀解,而更應該在歷史正義和現實政治中去敲問。“出大師”不過是對錢學森晚年良苦用心近乎功利的概括,而記住這個問題、思索這個問題、解開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寄寓我們對他深切的懷念,接續他對家國的赤子情懷。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終方向,要革除缺乏創新,欲革除創新缺乏的惡名,就需要追問是什么導致中國教育創新缺乏?也需要追問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做到創新不再缺乏?
????首先,需要加強高等教育的財政投入,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加大財政投入,優化配置,整合各種教育資源,搭建強有力的高等教育平臺,能夠發揮顯著的引領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穩定發展。
????其次,要不斷的調整知識結構和教育模式,滿足社會的有效需求。高等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直接為社會輸送各類高層次人才和服務,因此必須與市場保持緊密的聯系。而我國傳統高等教育存在的與市場需求聯系不緊密、辦學模式封閉滯后等弊端,導致其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經濟發展態勢,無法滿足社會有效需求的變化。因此,政府必須洞悉當前社會的需求發展態勢,審時度勢,不斷對高等教育的知識結構和教育模式進行調整,從而引導高等教育保持正確的前進路線。?(責任編輯: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