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10年前,1座百萬千瓦電廠所發電力需要數條輸電線路才能送出,如今,5座百萬千瓦電廠的電力送出任務可由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線路完成。作為世界首條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的起點省份,山西可以說是受益頗多。借助特高壓的強大輸電功能,山西變輸煤為輸煤輸電并舉戰略取得突破性進展,全省經濟轉型邁上快車道。
煤炭大省受制運力不足
山西之長在于煤。被譽為全國煤炭之鄉的山西省,已探明煤炭儲量2653億噸,占全國26%。山西每年煤炭產能超過5億噸,其中,80%以上通過鐵路、公路運往省外,只有極少部分轉變為電能送出。
山西之短在于運。全省煤炭外運通道十分有限,由于運力嚴重不足,現成的資源優勢難以迅速轉變為經濟優勢。
要發揮能源資源優勢,必須擺脫單一運煤模式,走輸煤輸電并舉之路。1984年5月5日和1985年7月30日,山西分別建成主供首都北京用電的500千伏大(同)房(山)、回線,第一次將晉電送到了省外。從此,北京每3盞燈中就有1盞由山西點亮。
山西真正意義的大規模晉電外送,是1997年1月開工建設、2007年9月全部投產的陽城電廠,該廠是我國第一座專廠、專線、專供跨大區域輸電電廠,總裝機容量330萬千瓦,通過3回500千伏線路以點對網方式向江蘇送電,年外送電力60億千瓦時,相當于就地消耗原煤250萬噸。
到2007年年底,山西共建成500千伏外送電通道5個,線路10條,年外送電力100多億千瓦時,成為全國外送電最多的省份之一。
輸煤輸電并舉促進經濟轉型
2009年1月6日,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這一天,經過建設者一年多的拼搏奉獻,世界首條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式交付投運,山西迎來嶄新的發展機遇。
“特高壓具有輸送容量大,送電距離遠,輸電損耗低,走廊占地少,聯網能力強等顯著特點,是晉電外送的福音,給晉電外送帶來劃時代變革,確立了山西電力大省位置。”山西省有關領導充分肯定建設特高壓的重要意義。據悉,特高壓投運當年,就累計輸送電量84.1億千瓦時,超出年計劃4.1億千瓦時,比陽城電廠的3條500千伏輸電線路年輸電量還要多出20多億千瓦時,相當于增加原煤輸出330萬噸。
得益于特高壓的巨大帶動作用,山西省對加快發展特高壓電網高度重視。在去年的全國兩會上,山西人大代表團提交1號議案,政協委員提交兩條提案,建議加快特高壓和各級電網建設,掀起了“關注特高壓、支持特高壓、服務特高壓、建設特高壓”的新高潮。
2011年12月16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000千伏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擴建工程順利完工,投產后工程單回線路輸送能力達到500萬千瓦,較之前提高2倍,成為世界上運行電壓最高、輸電能力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的交流輸電工程。由此,晉煤外運瓶頸進一步打破,晉電外送能力進一步提升,山西經濟轉型步入快車道。
據測算,若特高壓以500萬千瓦運行24小時,可輸送電量1.2億千瓦時,相當于運輸原煤約59515噸,相當于1191輛汽車、992節列車的運輸能力。
特高壓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
早在2009年特高壓投運之初,山西省政府就加緊與負荷中心區各省接觸,分別與山東、湖南兩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與江蘇省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擬通過特高壓在“十二五”期間向三省輸送電力各1000萬千瓦。隨后,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又明確指出,要努力將“十二五”規劃的外送裝機由3000萬千瓦提高到5000萬千瓦。
按照山西省“十二五”電力發展規劃,山西不僅要在火電裝機方面突飛猛進,而且要在風電等其他新能源領域爭得一席之地。目前,山西已向國家能源局申請成為我國第九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而山西省內可消納的風電只有300萬千瓦,其余大部分風電都要通過特高壓向外輸送。
為滿足山西轉型跨越發展需求,國家電網公司加大對山西的電網規劃與投入力度,依托晉中、晉北和晉東南三大煤電基地,全力推進特高壓工程建設。預計到2015年,山西電網將形成“西縱”、“北橫”和“中橫”3個特高壓輸電通道,加上現有的4個500千伏網對網輸電通道和1個500千伏點對網輸電通道,山西電力外送能力將達到5010萬千瓦,每年可實現就地轉化原煤8350萬噸,約占煤炭外運總量的五分之一。
據悉,近幾年來,山西累計投入發電裝機約1800萬千瓦,總容量達到5311萬千瓦,較10年前1506萬千瓦增加3805萬千瓦,在滿足省內用電的同時,通過特高壓及其他500千伏外送電通道將源源不斷的電力輸往華北、華中等地,有力地支援了當地經濟建設,實現了“煤從空中走,效益大提升”的發展目標。特別是特高壓投運3年多來,到8月底累計輸送電力367億千瓦時,其中,山西送華中257億千瓦時,相當于外送晉煤1200萬噸,減輕大秦鐵路(601006,股吧)800列運力。華中水電送華北110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38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15萬噸,有力地發揮了在更大范圍內資源優化配置的作用。